港人愛網購 企業加快轉型拓電商
香港城市人煙稠密,擁大量便利店及商場,交通設施完善,與其他地方相比,電商發展好像較為緩慢,但事實是否如此?
畢馬威《Outlook for e-commerce in Hong Kong》(香港電商展望)報告分析,港人也熱愛網購,惟港企誤以為電商非主流,忽視多渠道銷售商機。
畢馬威:勿忽視綫上潛力
是次調查分兩期進行,共訪問1,000名中港消費者及200多位本港行政總裁,探討兩地對網購的使用習慣及渠道,以及港企於電商行業發展。報告指出,港人對網購愈加狂熱,近半計劃未來兩年增加利用手機購物的次數。愈來愈多消費者透過網上而非實體店購物,當中以體育用品、美容和健康、家用電器和生活用品增長最為強勁。
從數據上來看,消費者不打算放棄實體店,港人於實體店購物的百分比保持平穩。然而,報告分析港企高層其中一個盲點,就是僅1成選擇多渠道銷售戰略,忽略當中的發展商機。有61%受訪者表示,未來兩年會持續利用互聯網研究品牌和產品;有31%會通過社交網絡及即時通訊平台,與品牌交流互動。若零售商只依靠實體店舖,就會錯失發展商機。
本地和非本地購物需求顯著下跌,加上成本上升及競爭加劇,導致超過4成的本港行政總裁指,過去一年業務下滑,時裝零售業受重創。香港的存儲及分銷成本相對較高,但又希望以實體店吸遊客生意,令一眾零售商對多銷售渠道感到巨大壓力。
受訪CEO 瞄準3增長策略
在考慮到發展電子商務提升收入時,行政總裁最大疑問是尋找合適人才,以及綫上綫下能否成功整合,而不蠶食現有銷售渠道。
報告指受訪的行政總裁未來12個月的3大業務增長戰略:1)計劃開發新商機、2)推出新產品和3)降低成本。僅2成企業預計未來一年不會從電子商務中獲利;有1成企業預計,在綫銷售將佔收入30%。若要選擇最重要的數碼化營銷戰略,最多人選擇社交媒體加強消費者互動。報告建議,企業若不加快轉身,將難以滿足新舊客戶的在綫需求,而電商及多元化銷售渠道將是企業必要的生存條件。
23 Jan 2017
經濟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