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企業創新 開展互聯網平台

企業創新 開展互聯網平台

在互聯網世代,企業要創新,很難離得開互聯網。所以互聯網平台(Platform)的經營,是現代企業經營者必知的課題,其中怎麼促進平台的初期成長,是重要課題。舉例來說,香港停車場收費昂貴,由於居住空間有限,所以在住宅區或商業區興建的停車空間也有限,一個車位要數百萬元,已經不是稀奇的事。偏偏這些在市區精華地段擁有車位的車主,為了支付高昂的車位貸款,需要更努力工作,其車位在上班時間多數空着。所以如果可建立車位共享平台,將自己的車位在不用時租出去,可增加收入。而自己開車在外也可以有較廉價的時租車位,這樣一個共享車位平台,應受到歡迎。

平台有強烈的網路效用(Network effect),就是當參與人數大幅增加時,平台的價值(Network value)也跟着大幅增加。這個增加幅度不是線性(Linear)而是呈幾何級數般(Exponential)的增加。因此小平台的平台價值,無法跟大平台競爭,這也演變出所謂關鍵規模(Critical mass)的概念,就是說如果平台達到一定規模,新加入的平台就很難與之競爭。

不過,這只講了網路效用的一半特色,另一半是當平台規模小時,網路價值很小,甚至低過線性的關係,這個過低的網路價值阻礙了使用者的選擇意願,以至於平台無法成長。這是因為平台早期的網路價值低,所以沒有使用者願意率先採用,結果沒有人願意使用這個平台的服務,而可能導致會失敗。

向早期使用者進行補貼

以車位共享平台為例,如果開車到金鐘,發覺透過這個平台沒有什麼車位可租用,就不會想再用這個平台;或是業主放在這個平台出租的車位,發現沒什麼人要租。不敷成本,就放棄使用,所以當平台早期使用者無法享用到平台價值,就缺乏使用意願,於是平台沒法成長,最後不能繼續經營,只好關掉。

要解決這個早期現象,最常用的策略就是對早期使用者進行補貼,例如有線電視會給早期訂戶較低的月費,等到人數足夠,網路價值高時再調高月費。這種策略最常見於單邊平台,意思是平台的使用者都用作同性質活動,相反平台使用者利用平台從事不同頖型的活動,就是視為多邊平台。

在共享車位平台中,如果限制只有擁有車位的業主才可參與,那麼所有的使用者都在從事相同的活動(出租車位和時租車位),這便是單邊平台。但是一個單邊的平台,網路價值較小(因為只有同一類的參與者,人數有限),要增強網路價值,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其提升成多邊平台,允許參與者進行不同性質的活動。

再回到共享車位平台的例子,如果允許沒有車位出租的車主,也可以租用別人的車位,就變成雙邊平台,因為有群人出租車位,另一群人要租用車位,他們的活動不同性質。嚴格來說,這平台已不是共享平台,而是分享平台。

雙邊平台網路價值高

但因為雙邊平台的網路價值遠高於單邊平台,所以平台都願意允許不同性質的參與者加入,這就是為什麼Uber及 Airbnb等等平台其實都不限於真正共享,而延伸成分享平台。因為不是每個參與者都擁有車或房間出租,如果是Part-time駕駛或部分時間分租的房間,便是分享平台。若是全職司機的或房間是全然用於出租用,這其實是個On-demand平台。因此共享、分享,或On-demand,本質其實有差異,但就平台經營者,為了增加平台價値,會同時涵蓋這三種需求,因此我們將這些平台簡單定義成雙邊平台,其中一邊是服務提供者,另一邊是服務需求者。

對於單邊平台,吸引早期參與者的策略,就是剛才提到的給予價格折扣或補貼,雙邊平台策略更彈性,為了增強平台的網路價值,除了繼續採用補貼方式吸引早期參與者外,還可以設定一邊為賄賂方(通常是服務需求方),另一邊為賺錢方(通常是服務供應方),對於賄賂方,可能給予永久補貼,只要這些參與者可吸引賺錢方的參與, 平台針對賺錢方收費。

平台經營要先有好蛋

再回到共享車位平台的例子,可設定出租車位一方為賺錢方,有了收入,將小部分付給幫忙湊合的平台;租車位的一方則是賄賂方,他們的車子利用平台找到車位,然後付錢給出租者。如果平台向賄賂方收手續費,除非車位極其難找,否則容易嚇跑他們,所以平台早期會傾向不收費。網路價值的產生是因有很多人用這個平台來租車位,就會有很多擁有車位的人拿車位出來時租,因為有很多車位可以選擇,所以有很多車主願意利用這個平台出租車位,正面而強大的網路價值就產生了。

但是問題來了,當平台還在早期開拓時期,到底應該先成長車位提供方還是租用方?精確的說這個問題是「二方平台」的早期成長策略問題。也就是要先擴大賄賂方(需要時租車位者)或擴大賺錢方(提供車位者)?這是一個「先有雞,還是先有蛋」 (Chicken and egg)的問題?在平台經營上答案是最清楚,要先有蛋!而且要確定是好蛋,讓好蛋孵出好雞,然後好雞繼續下好蛋。所以平台經營者需要幫忙找到好蛋,然後幫忙孵蛋。

先提供優質服務

在我們車位共享平台的例子,提供車位者(服務提供者)就是平台的賺錢方,是蛋。因為有好地點、方便的停車位才會有車主付錢租用。所以平台的經營者需要花心思吸引條件好的車位業主加入平台。這個策略在許多知名的平台都看得到,例如Uber開始時先提供高檔的Black car由專業司機駕駛,然後藉由這些有好體驗的顧客吸引新顧客上門,再製造新聞(有時是負面新聞,如政府打壓、計程車司機抗議等,都可以吸引市場注意力)、補貼載客率不足的司機,確定提供足夠的車輛。Airbnb也是一樣,他們早期貼錢請專業攝影師幫出租的物業照相,為了確保平台上出租的房子都非常具吸引力。

平台要將供應方作大(平台的賺錢方),可以有很多策略,例如藉由協助供應方滿足需求方來吸引供應方加入, 或是先從大都市或市中心開始提供服務,因為這些大都市(紐約及巴黎等)本身就可以吸引很多使用者。在車位共享平台的例子,就是多提供市區的停車位,並且幫助出租者滿足車位租用者的需求。平台可以提供停車路線,幫助車主找到車位、自動計算租用時間、方便租用者付款等等服務,並協助車位出租者,平台服務因平台而異,方向清楚,如何執行就靠管理者的智慧。

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

AI大時代 尋寶要趁早

AI大時代 尋寶要趁早

回望2016年,VR、AR、物聯網、智能車載、雲端計算、大數據、FinTech等不同科技領域興起,不但滲透到個人日常生活應用,亦為不少企業帶來新商機。一旦有關技術日漸成熟,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有可能成為未來最具顛覆性的科技,AI無疑是明年的高增長投資主題之一。

今年3月,南韓圍棋九段棋手李世乭敗於Google旗下DeepMind開發的AI程式AlphaGo後, 標誌着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發展。根據維基百科解說,AlphaGo乃結合蒙地卡羅樹尋(Monte Carlo tree search)、深度神經網絡及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演算法的成果。過去,圍棋因變化複雜,一直是機器學習領域的難題,在現今技術下甚難解決。技術上,AI可分為弱人工智能(Applied AI)及強人工智能(或稱通用人工智能,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),AlphaGo屬於前者,並只能處理特定的問題;強人工智能則具備情感及認知等人類特徵。

隨着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成功突破技術限制,令AI得以廣泛應用,例如無人駕駛、圖片/語音識別、臉部辨識、自然語言處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)等。最近,Google更把AlphaGo背後的程式碼公開,讓程式開發者在其GitHub平台上修改,創造自己的AI系統。

除了Google、Facebook、IBM、Amazon、 Apple等科技公司積極開發AI技術,晶片公司AMD、英特爾(Intel)、NVIDIA等亦從傳統PC電腦市場轉戰人工智能領域,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AI的機器學習須依賴GPU處理器平行運算的強大計算能力,這些公司享有先天優勢。

瑞銀早前的報告估算,人工智能產業收入可於2015年至2020年間增長2.5倍,至125億美元(或相當於年複合增長20%)【圖】,整個AI行業市值高達1800億美元,反映該市場擁有龐大發展潛力。 投資者若能捕捉跑贏的股份,將能早着先機。

22 Dec 2016

信報

盡地一煲!三星S8誓以超高科技砌低iPhone 8

盡地一煲!三星S8誓以超高科技砌低iPhone 8

http://hk.on.cc/hk/bkn/cnt/finance/20161222/bkn-20161222111926377-1222_00842_001.html

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人工智能成未來重頭戲


人工智能成未來重頭戲
2017年即將來臨,各種科技趨勢預測報告紛紛出爐,無獨有偶,全都提及「智能」趨勢對未來的巨大影響力,有人更預言5年之內,「智能」將會直接地改變全球十多億打工仔的前途。那麼,「智能」指的到底是Smart抑或Intelligence呢?作為科技界老兵,我理解的「智能」是受新科技影響而加強的學習、預測及自我調整能力。

不少報告把AI和機器學習列為主要的技術趨勢動力,過去一年亦催生了一系列的智能應用產品,包括機械人、自動駕駛汽車、虛擬個人助理、智能投資顧問及各種電子消費產品。我們不難發現,現實世界已經跟「被人工智能所入侵的世界」成為孿生狀態了,在大數據上形成了the more data you share, the more you get的加強回路(reinforce loop)。

聊天機械人取代真人

在探索智能科技的路上,作為金融翹楚的富國銀行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AI技術讓客戶在互聯網上完成銀行交易。同時,企業將更趨於用聊天機械人取代客服、保險和金融服務人員,從而降低人力成本及提高服務效率。然而,顛覆這些領域的時機真的已經成熟了嗎?在國內,早在兩年前阿里巴巴就將之定為戰略方向了;難怪一個月前我聽說,京東的CEO劉強東也下了一個睿智的決定,他要把京東變成一間「人工智能公司」。不過現實中,我個人覺得距離該技術的大量使用還有兩年時間。

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,到2020年,超過85%的客戶互動將完全利用聊天機械人。未來5年,聊天機械人將成為AI的第一大消費者應用技術。

另一方面,「智能物件」處於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交叉領域,令過往的「死物」可以隨着經驗/數據的積累、環境的變化、使用者的意願轉變等,自我調整提供服務。未來哪怕是一隻簡單的水杯,都可能懂得及時通知你「it is time for coffee」。科學家預計,各自為政的智能物件未來將轉變為互相協作,所以通知你該喝杯咖啡的訊號,可能是來自你手上Smart Watch的數據收集。到目前為止, 擁有足夠數據科學家和機器學習資源的公司少之又少,但5年後可能已成為一般中型公司的「基本要求」了。

最後,作為一直在科技趨勢前沿戰鬥的我,必須及時提醒各位管理者及老闆,智能時代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,現在想搭上這班順風車,依舊為時未晚;希望對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有興趣的年輕人不要畏懼,不要錯過一個黃金時代的里程碑。

車品覺_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、原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


13 Dec 2016

信報

VR新猷 煲劇觀看宇宙大爆炸 HTC偕博物館開展 Google攻影視娛樂

VR新猷 煲劇觀看宇宙大爆炸
HTC偕博物館開展 Google攻影視娛樂

想親身經歷宇宙大爆炸?虛擬實境VR可以做到!

踏入2017年,各大科企加緊開發VR應用,HTC與諾貝爾博物館合作,開拓VR體驗以了解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,參觀者可探索宇宙大爆炸、重力波;Google則主攻影視娛樂,用戶將可用VR觀看HBO神劇《Westworld》和籃球賽,Google直言看好明年VR應用會快速起飛。

今年號稱為VR元年,VR頭戴式裝置百花齊放,HTC Vive、Oculus Rift、Sony PS VR和Google Daydream View陸續出貨。PS VR雖然今年10月才上市,銷量卻位列榜首。VR裝置研究機構SuperData Research預測,今年PS VR全球售出74.5萬部,HTC Vive和Oculus Rift分別售出45萬部和35.5萬部。

VR遊戲和應用的數量,乃用家選擇哪款VR裝置的關鍵。Sony大勝對手,主因是一上市已宣布初期有80款應用程式和遊戲。2017年輪到VR應用爆發,Sony續以大量遊戲吸引玩家,不但有自家開發遊戲,挾着Play Station遊戲平台的優勢,有逾230家遊戲開發商表示會開發PS VR專有的VR遊戲,正在開發的遊戲多逾160款。

HBO加盟Google VR平台

HTC不甘後人,上周建立負責開發及出版VR內容的部門Vive Studios,開發Vive獨家遊戲和應用,以及支援第三方開發VR應用,同時推出其遊戲處女作Arcade Saga,集彈球、射擊元素,售30美元(約230港元)。

HTC亦即將與諾貝爾博物館合作,明年2月推VR體驗展「Exploring Matter」,展示諾貝爾獎得主於物理學與太空科學研究成果,參加者可以目睹宇宙大爆炸發生的情境,或近距離觀察北極光。

Google全力攻影視娛樂,兩大內容供應商HBO和NextVR宣布加盟Google VR平台Daydream,HBO訂閱者將可觀看神劇《Westworld》VR版,而NextVR則提供體育賽事如NBA的360度影片,讓球迷恍如在現場觀看球賽。另一著名的內容供應商Netflix或將本月正式加盟該VR平台,用戶戴上裝置後如進入虛擬立體客廳,眼前會映入一部正播放Netflix劇集的電視。

Google VR夥伴關係總監Aaton Luber表示,VR硬件已經引起大眾關注,各大廠商接下來着力經營VR內容,看好明年VR會快速起飛,當內容發展可以追上裝置,「世界會大幅改變。」

13 Dec 2016

經濟日報